常有人调侃,说圆珠笔芯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这在大众认知里或许是个玩笑。然而京海策略,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这颗“明珠”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过去,我国在这方面技术匮乏,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局面十分被动。这不仅导致医疗设备价格高昂,占据医院大量资产,更直接致使患者看病成本飙升,排队时间漫长,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尤其是家中有癌症患者的,对此感触尤为深刻。像高端PET/CT检查,一次费用高达大几千元,令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外资垄断:从技术卡脖子到民生痛点曾几何时,中国高端医疗装备市场被外资牢牢把控。通用电器、飞利浦、西门子这三大巨头,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PET/CT设备更是百分之百依赖进口。
一台终端PET/CT设备价格高达2000万元人民币,超高端的则要数千万元;进口的核磁共振设备也需3000万元以上,超高端CT在2020年前进口价也达两三千万。
展开剩余90%而我国对这些高端医疗装备需求极为迫切,对比美国,我国百万人口的CT和核磁共振设备保有量远低于美国,PET/CT的保有量更是仅为美国的四十四分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只能生产中低端医疗装备,高端市场完全被外资垄断,而这些高端设备又是挽救生命的刚需。
更为严峻的是,早期国内多数厂商缺乏核心技术,只能在低端产品领域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导致利润微薄,陷入恶性循环。“中国制造”在这一行业被贴上了廉价、质量差的标签,市场信任缺失,大医院因要对患者负责,不敢轻易采购国产设备。
人才短缺也是制约我国高端医疗装备发展的一大难题。国内相关学科的顶尖人才,大多选择前往欧美,或投身其他行业。
原因在于国内掌握核心技术的厂商寥寥无几,外资企业在中国招聘的岗位多为营销销售,研发岗位极少,致使国内研发人才无处施展才华。
没有顶尖人才,高端医疗装备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在这种形势下,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尽享丰厚利润,无人能与之抗衡。
破局者联影:从技术突围到市场逆袭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快速崛起,一批心怀报国之志、掌握扎实技术的海归科学家纷纷回国,立志开辟国产医疗装备的新天地。
薛敏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后赴美深造,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1998年,薛敏回国创办深圳迈迪特仪器公司。
创业初期,薛敏带领团队历经艰辛,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1.5T超导磁共振系统。不过,当时这台设备更像是组装产品,关键部件如超导磁体、梯度功率放大器等都需从国外采购,我国在技术上仍严重依赖外企,命脉掌握在外资手中。
几家国际巨头察觉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注意到了迈迪特这样的新兴企业,便试图通过并购来消除竞争。薛敏起初拒绝了并购提议,结果一家巨头随即对迈迪特实施关键核心部件断供,致使迈迪特无法生产产品。
无奈之下,薛敏只能选择与西门子合作,西门子收购了迈迪特75%的股权,公司更名为西门子迈迪特,薛敏也转变为职业经理人。这次经历让薛敏深刻认识到,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就只能任人宰割。
2011年,在上海一处简陋的办公楼里,联影医疗正式成立,薛敏开启了二次创业征程。他为联影制定了三条铁律:必须全线覆盖、自主研发;必须掌握全部核心技术;必须对标国际顶尖水准。这三条铁律看似不切实际,实则饱含着薛敏在经历失败后的深刻领悟。
彼时,薛敏振臂一呼,众多有志青年纷纷响应,一批经验丰富的高学历海归迅速聚集在他身边。“实业报国”的理想,在这个团队中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
此后,联影团队在磁共振、分子影像等关键领域展开艰苦攻关。为提升产品性能,联影的工程师们扎根供应商处,与供应商就零部件的每一个指标、每一个参数反复研讨、打磨,直至完全符合性能要求。
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甚至引发了供应商的集体抗议,但联影团队始终坚持。2011年5月,经过一百多天的日夜奋战,联影的第一幅影像图诞生,拍摄的正是薛敏的右脚。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联影CT的第一个临床志愿者同样是薛敏,他的衣服logo都被清晰地三维重建了下来。
由于第一台CT图像清晰度远超预期,薛敏还曾幽默地对外表示,怀疑当时被“喂了很多伎俩”才拍出这么清晰的图像。
2012年5月凌晨,经过18个月的不懈努力,MR团队成功生产出首台自主研发的1.5T磁体,团队成员们虽疲惫不堪,但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同年8月,时任MR事业部CEO张强勇敢地作为志愿者,接受了首次人体测试。与此同时,MI团队也完成了第一台PET整机的集成与最后的性能测试,几位骨干成员主动轮流接受扫描。
就这样,在联影团队的顽强拼搏下,我国终于拥有了自主可控的中高端医疗设备京海策略,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
然而,突破技术难关只是第一步,联影还面临着市场知名度低、不被信任的困境。
在当时的医院眼中,联影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且是国产品牌,难以让人放心。但联影没有放弃,凭借着卓越的产品性能,逐渐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此后,联影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截至今年6月,联影的产品已多达140种,其中不乏令国际巨头都惊叹的首创产品。以UExplore探索者为例,这一设备被欧美赞誉为探测人体的“哈勃望远镜”,完成了GPS未能做到的壮举。
传统PET/CT的轴向视野仅有30厘米左右,医生每次只能对身体的一小部分进行成像,而uExplore探索者的轴向视野拓展至近2米,能够覆盖人体全身,灵敏度比传统设备提升约40倍,视踪剂剂量可降至传统设备的四十分之一,大幅降低了辐射伤害,让孕妇、婴幼儿等敏感人群也能安全接受检查。
更重要的是,它能将以往的静态影像图升级为可观测药物全身流动的实时动态影像,为药物研究、肿瘤研究等前沿科研探索开辟了全新的视野和可能性。这台2米的PET/CT的各项突破,被英国《物理世界》评为2018年十大科学突破。
除了uExplore探索者,联影的其他产品在全球市场也表现出色。在2024年,联影在各条业务战线上已能与国际巨头一较高下。
在高端CT市场,虽然GE(通用电气)以32.5%的份额位居第一,但联影23.2%的份额也紧追不舍,并且已经反超了西门子和飞利浦;在次高端市场,根据公开数据,联影已稳坐第一的宝座。在核磁共振3.0T赛道,联影以25.1%的份额挤掉飞利浦,排名第三,与西门子和GE形成新的三巨头格局。
在3T以上超高端赛道,2024年年报显示,联影凭借超高场全身5T磁共振占据榜首;而在1.5T磁共振领域,联影更是以28.1%的份额拔得头筹,将GPS三大巨头甩在身后。
在最为关键的PET/CT领域,联影在2023年就以40%的市场占有率力压GPS三大巨头,实现了强势反击。
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联影的产品已覆盖国内1000家三甲医院,在各个产品线的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中,基本都位列前三。
逆袭背后:民生改善与产业生态重塑随着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崛起,市场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曾经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GPS三大巨头,如今面临着联影等国产企业的有力挑战。
联影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其推出的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有效降低了高端医疗设备的价格。
例如,联影的超高端CT设备价格降低了39%-64%,中低端CT价格降低了40%,3.0T磁共振价格降低了30%-50%。这使得更多医疗机构能够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联影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的扩大和产品价格的降低上,更在于其对整个行业生态的积极影响。
一方面,它推动了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提升了我国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大力支持国产创新,这不仅关乎医疗技术的自主可控和国家安全,更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关键举措。
随着国产替代率的不断提高,医疗设备成本持续下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让更多患者受益。
另一方面,联影的发展为科研和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过去,由于我国缺乏先进的医疗设备,中国医生难以第一时间使用到最前沿的设备,科研成果也相对滞后。
如今,国产医疗设备产业的崛起,弥补了设备代差,医生能够开展源头创新研究。同时,前沿科研技术的发展也对企业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形成了良性的创新生态。
顶尖高校与企业、医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联合培养出更多具有交叉复合背景的顶尖人才。国产医疗装备企业的蓬勃发展,也为这些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今,联影开启了出海战略。凭借在技术、成本、研发费用率和产品创新差异化等方面的优势,联影与国际巨头在全球市场展开竞争。2024年,联影的海外收入达到22.06亿元,产品进入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
在新兴市场,根据2024年年报,联影在印度市场的数字化PET/CT新增设备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2022年,其MR、CT以及PET/CT三大产品线在印度新兴市场的占有率均进入前三。
此外,联影的高端设备还进入了沙特、马来西亚、土耳其、墨西哥、巴西等国的主要医疗机构。
联影的逆袭,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顽强拼搏的结果,是中国产业链集群效应在医疗行业的生动体现,更是市场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它的成功,为我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也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医疗设备在全球市场的广阔前景。
相信在未来京海策略,会有更多像联影这样的国产企业,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不断创新突破,为提升我国医疗水平、保障人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让中国的高端医疗装备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发布于:河南省热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